教你识小人
小人难防,但是小人的行为方式却也有迹可循:
“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勾结营私而不愿意团结一切。
这是一条很重要,很普遍,也很具有标志性的小人行为特色。如果给小人的行为特色排名,可能这一条要名列三甲之内。
这句话,精确描述了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行为特质,乃至心理特征。
如果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个情景,也就是当我们需要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去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些忐忑,而这种忐忑又会在得到群体的认同之后而得以消除,继而安全感油然而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归属感。
只不过在获得归属感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按照是否符合一己私利的标准,来选择去接近,去迎合,去攀扯的对象。攀扯过程中,这些标准一致的人就会渐渐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切在这个利益体外的存在都将会得到排挤,窥探,算计。
如果只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感而形成朋党,倒也无可厚非。就算对利益共同体之外的对象,会进行排挤,窥探,算计,尽管不厚道,但也勉强接受,毕竟生存不易。可是,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之内,也存在着排挤,窥探,算计,蝇营狗苟,充满着挤眉弄眼,尔虞我诈。而且这些搬弄,有些甚至和利益毫无关系,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然而,这正是小人“比而不周”的极致体现。
因此,在“比而不周”的前提下,一种更微妙的小人群体关系特质也显现了出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表面上的看起来协同一致的群体关系,实际上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一片祥和,而是更深层次的揣测,臆测,腹诽,抵触。
反而是另一种状态构成了更为强健的人格特质:
一个一个色彩不同的个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各自不同却又各自精彩。而最精彩的,是互相之间包容并蓄,拼凑出一个健康多样的人格圈层。彼此之间尽管不同,却互相信任,互相悦纳,成全彼此之美。
可也正是小人间的“同而不和”,不但对于群体间的“成人之美”无法达成,反而更喜欢暗地里的拆台对抗,“成人之恶”而后快。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你好”的心态作祟。
久而久之,这种“同而不和”,不分亲疏,甚至也无关利益的排挤,窥探,算计,渐渐成为一种心态:
“小人常戚戚。”
这种戚戚之态,就是一种长期缺乏安全感,缺少真正可以信任和托付之人后的的常态。也是“比而不周”的心理基础。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自信与泰然。这种“常戚戚”与“坦荡荡”正是两种人格之间心理特质的本质区分。也就形成了小人典型的一副心气和嘴脸:
“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而不骄。”
骄,说白了,就是一种惹人讨厌的自以为是的状态。为什么要把自己时刻保留在这种状态?因为常戚戚。而为了掩盖不自信,很阴暗的心理状态,故意做作出来的一种夸张表演。只是这种夸张的表演和矫情,不但不能做任何的隐藏,反而会暴露更多,乃至令人侧目作呕掩鼻而走。
泰,是一种泰然自若的自洽状态。人格的健全,以及心态的健康,使得“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内省不疚”,也就“无忧无惧”。更重要的是,这种泰然自若的人格自洽,不但不会令人不适,反而会让与之相处的对象如沐春风,感觉棒极了。因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自重而不争执,合群又不偏袒,这是小人一辈子也不能够理解的存在。
而以上这些行为方式上的区别就在与价值观体系上的迥异: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常戚戚是因为只担心自己的利益有没有收到损伤,甚至更担心是不是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更多,因此饱食终日,患得患失,勾结窥探,蝇营狗苟。这是处于对于一己私利的惴惴不安。
而君子无一日之患,却常怀终身之忧。
一日之患,说的就是这种蝇营狗苟的得失之患,利益之患;而君子照理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无忧无惧,为什么还要有个所谓的“终身之忧”呢?
这种“终身之忧”说的是一种“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忧道之心,也就是“君子喻于义”的道义之忧。
如果说这种道义之忧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太过理想化的人格特质,那么起码,尝试着把自己的视野从得失之患上,稍稍转移到更宽广的人生格局和内在目标追求上,那么戚戚之态可去,坦荡之怀渐增,举手投足之间,也能泰然自若,矜而不争了。
这一篇,说的是识小人,未尝也不是在讲如何做君子。